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醫療社會學
Medical Sociology 
開課學期
111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吳嘉苓 
課號
Soc2037 
課程識別碼
305 3430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社101 
備註
限學士班學生
總人數上限:70人
外系人數限制:2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窮鄉僻壤的地區罹病率比較高,勞工的壽命比較短,為什麼?得了AIDS比得了癌症見不得人,這是怎麼回事?肚臍不要吹風著涼,吃薏仁排濕消腫,我們的身體觀從何而來?越來越多人睡不好,這是社會問題還是醫療問題?交通意外事故、打疫苗以及含糖飲料的風險,通常如何被評估?運動扭傷,大家找的骨科醫師、物理治療師、中醫傷科,以及整復推拿技術士,彼此之間有什麼專業權力關係?台灣女醫師的比例、助產師的接生比,比所有的OECD國家都來得低,這可能有什麼性別問題?醫院越蓋越大,生技產業日漸發達,如何看待醫療與健康產業的發展?同樣面對新冠病毒,各國的防疫手段為何差異如此之大?病患權益運動如何可能成為健康改革的重要動力?

在「醫療社會學」這門大學部入門課程中,我們將廣泛介紹這個領域的重要概念與議題,由社會學的觀點來討論一些健康與醫療現象。雖然名為醫療社會學(medical sociology),但是涉及的廣度,並不侷限在醫院或醫事人員活動的場域,所以更適合稱為健康與病痛社會學(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)。更重要的是,近年來這個社會學的次領域蓬勃發展,使得瞭解社會如何處理健康與病痛,成為瞭解一個社會的關鍵面向。諸如社會的醫療化、監管醫學的誕生、生命政治(bio-politics)、風險社會等概念,都透過更多的經驗研究與概念創新,豐富了我們對於社會的瞭解。同時,在社會實踐上,面對越來越多的醫療科技爭議、照護資源分配的危機、醫用關係的衝突、醫事人員的過勞等等引發社會關注的議題,批判性的醫療/健康社會學觀點,也提供我們檢視重要社會現象的利器。

這堂課也透過閱讀教材的選擇與議題設定,特別強調科技與社會研究(Science, Technology and Society,簡稱STS)的視野,對於醫學知識與實作過程中,如何處理不確定性、如何建立正當性,如何權衡公共利益與個人權益之間的衝突,特別加以討論。如同Harry Collins與Trevor Pinch在Dr. Golem一書中所指出的,醫學既是一種科學,也是一種救助,這雙重的面貌常在醫學研究與實作的過程中,引發出集體vs.個人、長期vs.短期的矛盾,值得我們深入瞭解,並藉此找尋出路。
 

課程目標
這門課共分四個單元。第一單元「病痛的社會生成與不平等」強調看似僅是生理層面的病痛問題,如何從社會結構與文化的角度來探討。第二單元「身體經驗與健康實作」,從身體經驗、病痛敘事與照護實作出發,從多樣性來理解社會文化如何形塑我們的健康與病痛。第三單元「醫療照護的社會組織」,則從多元醫療體系、醫療專業、醫療產業到醫療政策,逐步剖析現代社會日趨複雜的健康照護制度。第四個單元「爭議與改革」則從爭議、社會運動以及治理的角度,來反省目前醫療制度的動力。 
課程要求
上課以講課與討論為主,特別鼓勵同學踴躍參與討論。這學期我們採用各類教材作為指定與參考閱讀。這堂課非常強調課前準備,因為唯有透過事先的仔細閱讀,課堂才能激盪出出討論的火花。關於本課程的課程大綱、上課內容、作業觀摩等資料,將置於本課程的NTU COOL網站上,請大家隨時上網參考。這門課透過三次小作業與期末報告,希望促進大家藉由資料搜集與各類考察,結合經驗現象與課堂上所學到的學理。

本堂課的上課方式,很重視同學們積極地參與,主動進行思辨與與討論,並逐漸進入進行社會研究方法的學習。本堂課採用Sherry Turkle所提出理念,強調與人對話、減少隨時連線,以及手寫的獨有貢獻,因此規定上課時間禁止使用筆電、手機等行動上網科技,實體上課時也請以手寫筆記。若課堂設計(例如線上教學、進行Kahoot、小組分享資料搜集等等)有需要使用行動上網科技的情境,才拿出使用。若有特殊情況,則請跟老師與助教說明。PPT等上課內容課後會放在NTU COOL課程網站。有關Sherry Turkle的理念,上課將討論她的著作《重新與人對話》,並請參考她的短講「有連線,卻孤單」:https://www.ted.com/talks/sherry_turkle_alone_together?language=zh-tw

演講課無需請假,不需要填寫正式的請假單。我們了解人生多變,大家會碰到各類狀況而需要請假,尤其是疫情期間,如有各種需要,都請盡量請假,不要勉強到課。上課內容會以PPT錄音檔的方式放在NTU COOL網站,以供請假同學使用。關於請假與無法到課的問題,如有什麼需要需要協助,請盡量跟老師聯絡。團體作業要群策群力,不能有搭便車狀況,也不可以抄襲。抄襲等違背研究倫理的情況,該作業成績都將以零分計算。

這門課的評分方式為課堂參與15%、三次小作業60%、期末團體25%。小作業請於上課前一天傍晚五點前,將作業上傳到NTU COOL網站上,並印出紙本到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活動,並繳交紙本。作業不得抄襲或代寫,否則以零分計算。作業遲交(以NTU COOL上傳為主)一天扣該份作業的成績10%,兩天20%,以此類推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四 15:00~17:00 
指定閱讀
每週教學進度與閱讀書目:
W1. (9/8) 導論、課程介紹
觀看記錄片「油症,與毒共存」(2009,蔡崇隆導演,73分鐘)

單元一:病痛的社會生成與不平等
W2 (9/15) 健康與社會不平等
鄭雅文,2015,「社會流行病學」,頁227-249於《公共衛生學》(中冊,修訂五版)。台北:台大出版中心。
Wilkinson, Richard & Kate Pickett. 2019[2018]. 「第二章:貧富差距、他人評價的焦慮與精神疾病」,頁59-89於《收入不平等:為何他人過得越好,我們越焦慮?》(溫澤元譯)。台北:時報出版。閱讀。
Wilkinson, Richard & Kate Pickett. 2019[2010]. 「肥胖:所得越懸殊,腰圍越粗大」,頁113-129於《社會不平等:為何國家越富裕,社會問題越多?》(黃佳瑜譯)。台北:時報出版。

W3 (9/22) 致病的社會
蔡友月,2007,「遷移、挫折與現代性: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受苦的社會根源」,《台灣社會學》13:1-69。
林宜平,2017,「賽伯格的悲歌:東亞的性別、勞動與健康」,頁241-260於《東亞醫療史:殖民、性別與現代性》(劉士永、王文基編)。台北:聯經。
上課活動:睡眠的社會學分析

W4 (9/29) 污名與社會支持
吳嘉苓,2006,「讓烙印不再:愛滋(AIDS)防治與疾病的污名」,頁208-215於《台灣醫療400年》(劉士永編)。台北:經典雜誌。
曾凡慈,2021,「照護隱性障礙子女的道德工作:醫療模式、污名與預期」。《台灣社會學》41:95-142.
Klinenberg, Eric. 2021[2018]. 「維繫健康之地」,頁151-187於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:運用「社會性基礎設施」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》(吳煒聲譯)。台北:臉譜。
** 參與林文源在台大社會系的學術演講
*繳交作業一:探討健康不平等
請以你感興趣的主題,探討健康不平等的現象。請先提出流行病學調查的資料(例如,原住民的平均餘命較其他族群低,台東的肥胖率全國最高,韓國中年男性的心血管死亡率為世界最高,台灣的交通意外事故遠高於先進國家等等),然後提出你看重的解釋因素,並提出你的政策建言。資料來源可以包括政府統計、研究報告,以及你自己的經驗與觀察。請廣泛運用這堂課討論的概念進行分析。作業以2000-3000字為原則,歡迎圖文並茂。請於10/5(三)17:00之前,將作業上傳到NTU COOL網站上,並印出紙本到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活動,並繳交紙本。

單元二:身體經驗與健康實作
W5 (10/6) 文化與身體經驗
栗山茂久,2017,「風的想像與中式身體觀的發展」(楊祐羽翻譯/雷祥麟校訂)。頁55-76於《東亞醫療史:殖民、性別與現代性》(劉士永、王文基主編)台北:聯經。
張珣,2011,「日常生活中『虛』的身體經驗」,《考古人類學刊》74:11-52。

W6 (10/13) 病痛敘事與生活世界
Kleinman, Arthur (凱博文). 2020[1988]. 《談病說痛: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》(卓惠譯)。台北:心靈工坊。閱讀「第一章:症狀及不適的意涵」(頁25-54),「第二章:病痛的個人、社會意涵」(頁55-82)。

W7(10/20) 多元照護實作
陳柏勳,2022,「解密藥籤,理解台灣多元醫療文化」,頁132-149於《跟著關鍵物去旅行》(林文源、郭文華、王秀雲、楊谷洋編著)。新竹: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。
雷祥麟,2021,「想像釋放病毒的自己?防疫口罩的反覆誕生與台美口罩文化的差異,1910-2020」,頁73-88於《研下之疫: Covid-19的人文社會省思》(康豹、陳熙遠主編)。台北:中研院出版中心。
Mol, Annemarie. 2018[20008]。《照護的邏輯》(吳嘉苓、陳嘉新、黃于玲、謝新誼、蕭昭君譯)。台北:左岸文化。閱讀「第二章:消費者或病人」(頁49-79)。

*繳交作業二:理解病痛敘事
請蒐集一個病痛敘事,以本單元學到的分析概念,進行分析與討論。病痛敘事可以來自你進行的深度訪談(例如訪問家人的失眠或糖尿病經驗,並請注意研究倫理),已出版的病患或照護者書寫,紀錄片,或是電影。作業請以2000-3000字為原則,請於10/26(三)17:00前將作業上傳到NTU COOL,並印出紙本繳交,並在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活動。

單元三:健康照護的社會組織
W8 (10/27) 健康照護體系:案例—在宅醫療
余尚儒,2017,《在宅醫療:從Cure到Care》。台北:天下文化。閱讀「第二章:什麼是在宅醫療:連續性全人醫療照護」(頁46-69)。
Mol, Annemarie. 2018[20008]。《照護的邏輯》(吳嘉苓、陳嘉新、黃于玲、謝新誼、蕭昭君譯)。台北:左岸文化。閱讀「第四章:管理vs.修補」(頁107-137)。
觀看、討論電影「回家—在宅醫療是社區的好夥伴」(2019,綾部真彌導演,100分鐘)

W9 (11/3) 醫療專業的發展
Waddington, Keir. 2014. 「醫療人員與專業化」,頁134-178於《歐洲醫療五百年》(卷二)(李尚仁譯)。台北:左岸歷史。
林文源,2018,「中醫做為方法:STS如何向多元中醫學習?」《科技、醫療與社會》27:7-58。
成令方,2012,「第十一章:勞動的天使,受損的權益」,頁217-241於《性別與護理》(楊幸真主編)。台北:華杏。
觀看、討論紀錄片「祝我好孕」(2016,蘇鈺婷、陳育青導演,32分鐘)、「不當蠟燭,不做天使」(2019,陳愛蓉導演,15分鐘)

W10 (11/10) 醫療組織、市場與商品化
Conrad, Peter. 2015[2007].《社會醫療化》(許甘霖等譯)。台北:巨流。閱讀第一章「醫療化:脈絡、特徵與變化」(頁3-29)與第四章「提增:人體生長激素與生物醫學提增的誘惑」(頁105-147)。
曾凡慈,2018,「兒童過動症與專業技能網絡的轉變」,頁150-159於《科技/社會/人3: STS跨領域新驛路》(林文源、林宗德、楊谷洋編)。新竹:交通大學出版社。

*繳交作業三:分析「增能」產品
請針對你感興趣的增能(enhancement)現象(長高、補腦、跑快、壯陽、抗老、增肌、明目等等,不限於此),找到一項或一系列介入措施,包括保健方式、產品、診療措施等等。關於增能的介入,請參考Peter Conrad的概念使用,並搭配其他相關論文。請蒐集相關資料,包括田野觀察、檔案資料或是使用者的訪談等等。若有參考資料,請列出出處。運用本學期課程所討論的概念,進行觀察與分析。若有介入性的觀察,請注意研究倫理。作業字數限於2000-3000字,寫作的方式可以參考《藥你生病:藥廠製造疾病的真相》這本深度新聞報導的寫法。請於11/16(三)17:00之前,將作業上傳到NTU COOL網站上,並印出紙本到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活動,並繳交紙本。

W11 (11/17) 醫學知識與權力
Jewson, N. D. 2004[1976] .「論醫學宇宙觀中病人的消失,1770-1870」(曾凡慈譯,李尚仁校定)。頁151-182於《科技渴望社會》(吳嘉苓、傅大為、雷祥麟主編)。台北:群學。
邱大昕,2022,「誰是盲人:視力鑑定與分類的故事」,頁150-167於《跟著關鍵物去旅行》(林文源、郭文華、王秀雲、楊谷洋編著)。新竹: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。
上課活動:期末報告主題Open Space討論

W12(11/24)風險治理:比較防疫體制
Jasanoff, Sheila and Stephen Hilgartner. 2022. “A Stress Test for Politics: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Policy Responses to Covid-19.” Pp.289-298 in Routledge Handbook of Law and the Covid-19 Pandemic, edited by Joelle Grogan and Alice Donald. Routledge: New York.

單元四:爭議與改革
W13 (12/1) 醫療與健康爭議
吳嘉苓,2008,「風險與醫療爭議:導讀」,頁320-323於《醫療與社會共舞》(成令方主編,傅大為、林宜平協編)。台北:群學。
陳信行,2018,「食安、污染、職災:化學暴露爭議的三種社會風貌」。頁60-73於《科技/社會/人3: STS跨領域新驛路》(林文源、林宗德、楊谷洋編)。新竹:交通大學出版社。

W14(12/8)健康權益運動
Epstein, Steven. 2000. 民主、專業知識、和愛滋療法運動(程雅欣譯、吳嘉苓導讀、校訂),頁225-256於《科技渴望性別》(吳嘉苓、傅大為、雷祥麟主編)。台北:群學。
Oliver, Michael, and Colin Barnes. 2021[2012]. 《障礙政治》(紀大偉、張恆豪、邱大昕譯。台北:群學。閱讀「第八章:抵抗使人障礙的社會」(頁243-264)。

W15 (12/15) 準備小組報告

W16 (12/22) 小組團體口頭報告
*12/28 17:00之前,繳交期末報告,上傳到NTU COOL網站。
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參與 
15% 
 
2. 
作業I  
20% 
探討健康不平等 請以你感興趣的主題,探討健康不平等的現象。請先提出流行病學調查的資料(例如,原住民的平均餘命較其他族群低,台東的肥胖率全國最高,韓國中年男性的心血管死亡率為世界最高,台灣的交通意外事故遠高於先進國家等等),然後提出你看重的解釋因素,並提出你的政策建言。資料來源可以包括政府統計、研究報告,以及你自己的經驗與觀察。請廣泛運用這堂課討論的概念進行分析。作業以2000-3000字為原則,歡迎圖文並茂。請於10/5(三)17:00之前,將作業上傳到NTU COOL網站上,並印出紙本到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活動,並繳交紙本。 
3. 
作業2 
20% 
理解病痛敘事 請蒐集一個病痛敘事,以本單元學到的分析概念,進行分析與討論。病痛敘事可以來自你進行的深度訪談(例如訪問家人的失眠或糖尿病經驗,並請注意研究倫理),已出版的病患或照護者書寫,紀錄片,或是電影。作業請以2000-3000字為原則,請於10/26(三)17:00前將作業上傳到NTU COOL,並印出紙本繳交,並在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活動。  
4. 
作業3 
20% 
分析「增能」產品 請針對你感興趣的增能(enhancement)現象(長高、補腦、跑快、壯陽、抗老、增肌、明目等等,不限於此),找到一項或一系列介入措施,包括保健方式、產品、診療措施等等。關於增能的介入,請參考Peter Conrad的概念使用,並搭配其他相關論文。請蒐集相關資料,包括田野觀察、檔案資料或是使用者的訪談等等。若有參考資料,請列出出處。運用本學期課程所討論的概念,進行觀察與分析。若有介入性的觀察,請注意研究倫理。作業字數限於2000-3000字,寫作的方式可以參考《藥你生病:藥廠製造疾病的真相》這本深度新聞報導的寫法。請於11/16(三)17:00之前,將作業上傳到NTU COOL網站上,並印出紙本到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活動,並繳交紙本。  
5. 
期末團體報告 
25% 
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以錄音輔助
作業繳交方式
考試形式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8  導論、課程介紹
觀看記錄片「油症,與毒共存」(2009,蔡崇隆導演,73分鐘) 
第2週
9/15  單元一:病痛的社會生成與不平等
W2 (9/15) 健康與社會不平等
鄭雅文,2015,「社會流行病學」,頁227-249於《公共衛生學》(中冊,修訂五版)。台北:台大出版中心。
Wilkinson, Richard & Kate Pickett. 2019[2018]. 「第二章:貧富差距、他人評價的焦慮與精神疾病」,頁59-89於《收入不平等:為何他人過得越好,我們越焦慮?》(溫澤元譯)。台北:時報出版。閱讀。
Wilkinson, Richard & Kate Pickett. 2019[2010]. 「肥胖:所得越懸殊,腰圍越粗大」,頁113-129於《社會不平等:為何國家越富裕,社會問題越多?》(黃佳瑜譯)。台北:時報出版。
 
第3週
9/22  W3 (9/22) 致病的社會
蔡友月,2007,「遷移、挫折與現代性: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受苦的社會根源」,《台灣社會學》13:1-69。
林宜平,2017,「賽伯格的悲歌:東亞的性別、勞動與健康」,頁241-260於《東亞醫療史:殖民、性別與現代性》(劉士永、王文基編)。台北:聯經。
上課活動:睡眠的社會學分析
 
第4週
9/29  W4 (9/29) 污名與社會支持
吳嘉苓,2006,「讓烙印不再:愛滋(AIDS)防治與疾病的污名」,頁208-215於《台灣醫療400年》(劉士永編)。台北:經典雜誌。
曾凡慈,2021,「照護隱性障礙子女的道德工作:醫療模式、污名與預期」。《台灣社會學》41:95-142.
Klinenberg, Eric. 2021[2018]. 「維繫健康之地」,頁151-187於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:運用「社會性基礎設施」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》(吳煒聲譯)。台北:臉譜。
** 參與林文源在台大社會系的學術演講
 
第5週
10/6  單元二:身體經驗與健康實作
W5 (10/6) 文化與身體經驗
栗山茂久,2017,「風的想像與中式身體觀的發展」(楊祐羽翻譯/雷祥麟校訂)。頁55-76於《東亞醫療史:殖民、性別與現代性》(劉士永、王文基主編)台北:聯經。
張珣,2011,「日常生活中『虛』的身體經驗」,《考古人類學刊》74:11-52。
 
第6週
10/13  W6 (10/13) 病痛敘事與生活世界
Kleinman, Arthur (凱博文). 2020[1988]. 《談病說痛: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》(卓惠譯)。台北:心靈工坊。閱讀「第一章:症狀及不適的意涵」(頁25-54),「第二章:病痛的個人、社會意涵」(頁55-82)。
 
第7週
10/20  W7(10/20) 多元照護實作
陳柏勳,2022,「解密藥籤,理解台灣多元醫療文化」,頁132-149於《跟著關鍵物去旅行》(林文源、郭文華、王秀雲、楊谷洋編著)。新竹: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。
雷祥麟,2021,「想像釋放病毒的自己?防疫口罩的反覆誕生與台美口罩文化的差異,1910-2020」,頁73-88於《研下之疫: Covid-19的人文社會省思》(康豹、陳熙遠主編)。台北:中研院出版中心。
Mol, Annemarie. 2018[20008]。《照護的邏輯》(吳嘉苓、陳嘉新、黃于玲、謝新誼、蕭昭君譯)。台北:左岸文化。閱讀「第二章:消費者或病人」(頁49-79)。
 
第8週
10/27  單元三:健康照護的社會組織
W8 (10/27) 健康照護體系:案例—在宅醫療
余尚儒,2017,《在宅醫療:從Cure到Care》。台北:天下文化。閱讀「第二章:什麼是在宅醫療:連續性全人醫療照護」(頁46-69)。
Mol, Annemarie. 2018[20008]。《照護的邏輯》(吳嘉苓、陳嘉新、黃于玲、謝新誼、蕭昭君譯)。台北:左岸文化。閱讀「第四章:管理vs.修補」(頁107-137)。
觀看、討論電影「回家—在宅醫療是社區的好夥伴」(2019,綾部真彌導演,100分鐘)
 
第9週
11/3  W9 (11/3) 醫療專業的發展
Waddington, Keir. 2014. 「醫療人員與專業化」,頁134-178於《歐洲醫療五百年》(卷二)(李尚仁譯)。台北:左岸歷史。
林文源,2018,「中醫做為方法:STS如何向多元中醫學習?」《科技、醫療與社會》27:7-58。
成令方,2012,「第十一章:勞動的天使,受損的權益」,頁217-241於《性別與護理》(楊幸真主編)。台北:華杏。
觀看、討論紀錄片「祝我好孕」(2016,蘇鈺婷、陳育青導演,32分鐘)、「不當蠟燭,不做天使」(2019,陳愛蓉導演,15分鐘)
 
第10週
11/10  W10 (11/10) 醫療組織、市場與商品化
Conrad, Peter. 2015[2007].《社會醫療化》(許甘霖等譯)。台北:巨流。閱讀第一章「醫療化:脈絡、特徵與變化」(頁3-29)與第四章「提增:人體生長激素與生物醫學提增的誘惑」(頁105-147)。
曾凡慈,2018,「兒童過動症與專業技能網絡的轉變」,頁150-159於《科技/社會/人3: STS跨領域新驛路》(林文源、林宗德、楊谷洋編)。新竹:交通大學出版社。
 
第11週
11/17  W11 (11/17) 醫學知識與權力
Jewson, N. D. 2004[1976] .「論醫學宇宙觀中病人的消失,1770-1870」(曾凡慈譯,李尚仁校定)。頁151-182於《科技渴望社會》(吳嘉苓、傅大為、雷祥麟主編)。台北:群學。
邱大昕,2022,「誰是盲人:視力鑑定與分類的故事」,頁150-167於《跟著關鍵物去旅行》(林文源、郭文華、王秀雲、楊谷洋編著)。新竹: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。
上課活動:期末報告主題Open Space討論
 
第12週
11/24  W12(11/24)風險治理:比較防疫體制
Jasanoff, Sheila and Stephen Hilgartner. 2022. “A Stress Test for Politics: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Policy Responses to Covid-19.” Pp.289-298 in Routledge Handbook of Law and the Covid-19 Pandemic, edited by Joelle Grogan and Alice Donald. Routledge: New York.
 
第13週
12/1  單元四:爭議與改革
W13 (12/1) 醫療與健康爭議
吳嘉苓,2008,「風險與醫療爭議:導讀」,頁320-323於《醫療與社會共舞》(成令方主編,傅大為、林宜平協編)。台北:群學。
陳信行,2018,「食安、污染、職災:化學暴露爭議的三種社會風貌」。頁60-73於《科技/社會/人3: STS跨領域新驛路》(林文源、林宗德、楊谷洋編)。新竹:交通大學出版社。
 
第14週
12/8  W14(12/8)健康權益運動
Epstein, Steven. 2000. 民主、專業知識、和愛滋療法運動(程雅欣譯、吳嘉苓導讀、校訂),頁225-256於《科技渴望性別》(吳嘉苓、傅大為、雷祥麟主編)。台北:群學。
Oliver, Michael, and Colin Barnes. 2021[2012]. 《障礙政治》(紀大偉、張恆豪、邱大昕譯。台北:群學。閱讀「第八章:抵抗使人障礙的社會」(頁243-264)。
 
第15週
12/15  準備小組報告 
第16週
12/22  小組團體口頭報告 
第17週
12/29  *12/28 17:00之前,繳交期末報告,上傳到NTU COOL網站。